讲座回顾 | 甄巍:数字时代的艺术嬗变——一个艺术旅人微观视角的宏大叙述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1-15 阅读:

       2020年11月11日下午3:00,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京师美术馆馆长甄巍教授,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读书会之邀,在美院B301教室举办《数字时代的艺术嬗变:一个艺术旅人微观视角的宏大叙述》学术讲座,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主持讲座,来自美术学院各专业师生共计数十位参加。讲座同时通过在艺网进行线上直播,场外听众约8000余人同步观看了视频(讲座直播回放链接见文后)。

讲座伊始,甄巍教授首先向听众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与海外游学体验,甄教授的本科与硕士所学均为油画专业,攻读博士之后的研究方向开始兼及数字艺术理论领域。依托自身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甄教授对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转型与传播媒介的变迁历程进行了长期的深入思考。本次讲座就力图回答观者在身处数字艺术时代与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应当如何描述、分析、解释,进而加以理解与评价的问题。

讲座中,甄巍教授列举了美国艺术家朱迪·芝加哥、德国艺术家乌多、哈德曼、中国艺术家董书兵、吕山川等人带有媒介技术色彩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紧扣媒介变化的时代特征,极为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呈现与新技术材料的运用,尝试通过一些外在媒材与语境形式上的挪移错置,进而表现出宏大的意义空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回顾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史也不难发现,历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也都催生出纸张、电影、广播、电视、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等重大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这些都决定了不同历史时段艺术作品表现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差异。因此,一部人类艺术史,毋宁说就是一部人类技术变迁史与媒介传播史。

甄巍教授指出,当下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时代,电子媒介极大地改变了普通大众获得图像和输出图像的方式,艺术的定义和边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掘与拓展,也随之深刻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工作流程与表达方式。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是一种基于网络、计算机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它以媒体性与交互性为核心,体现出全球化语境下社会生活密切联结、沉浸体验、碎片分散等特征,这打破了原先传统精英艺术的表现门类、表现载体与时间壁垒,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就构成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本体问题,作品成为了一种创作过程的集合。数字技术所天然带来的复制、传播与生产优势,丰富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涵,催生出进化艺术、生成艺术、电脑游戏变体艺术、机器人艺术、软件艺术、黑客艺术、数字诗作、交互艺术、激光艺术、故障艺术等众多全新的艺术样态,艺术介入社会、产业与公共领域的程度变得更广更深。这些变化都不能不引发当今艺术研究者与批评家的同步跟进与思考,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的理解数字艺术创作的时代关切与价值立场,辨析作品叙事的语言规则与符号系统,了解媒介信息的组织结构,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术语,反思人机关系、交互关系与社会关系,进而超越作品本身,找寻数字媒体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坐标定位。而通过这样交互往返的意义追寻与理论建构,原先那些早已进入人类记忆长河之中的经典艺术作品,也能因独特的媒介艺术视角与理论工具运用,而得到有别于以往的重读与阐释,揭示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接受过程,激活出全新的生机魅力。

讲座最后,甄巍教授还就沉浸式概念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出现原因、电子游戏设计与电子游戏艺术的联系区别、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家官方艺术体制中的评价方式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师生和线上直播听众们的提问。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甄巍教授对于数字时代艺术概念转型与媒介方式革新的专题讲解,得以进一步感受到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与生产生活方式,也对人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艺术为交流而存在,探索数字时代艺术作品的媒体属性,正在成为当今艺术创作者的预流要求与理论家的应有关怀。

 

【讲座直播回放】